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教师招聘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http://www.hteacher.net 2024-01-26 13:54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2.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观点的写作特色。

3.读懂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学习作者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方法,渗透“学习之道”的单元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理解“拿来主义”的真正内涵。

难点: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明确实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朗读指导法、启发点拨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

文人多傲骨,心怀容天下。当一个时代,被乌云所笼罩时,心忧天下者,于殚精竭虑中,思索救亡图存的法门;于虎啸龙吟中,喊出时代的最强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拿来主义》,听一听,那个时代文人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下此文。

2.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其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了解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4.明确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解决生难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以下字词,纠正语音语调。

自诩(xǔ) 掘起(jué) 残羹冷炙(gēng zhì)

冠冕(guān miǎn) 吝啬(lìn sè) 脑髓(suǐ)

譬如(pì) 孱头(càn) 蹩进(bié)

5.提炼观点

提问:文章提到哪些“主义”?找到并作简单解释。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指,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指,把“国货”盲目地送去国外。送来主义指,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拿来主义指,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要求:学生精读关键段落,同桌讨论

明确:其一,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再谈“拿来主义”,属于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使“拿来主义”的提出顺理成章。其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先谈它们可以衬托得“拿来主义”更加突出。

2.提问:“送去主义”都送去了什么?

要求:默读一、二、三自然段,自主思考

明确:从时间上看,一直在送;从数量上看,逐渐减少,实质上是逐渐断送我国的民族文化。

3.提问: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是怎样的呢?“送去主义”的后果在哪一段体现?

要求:阅读三、四、五自然段,自主回答

明确:会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去主义”的后果主要体现在第三段。

4.提问:试分析第三自然段中出现的论证方法。

要求:精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旧知回答

明确:第三段使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1)把“当时的中国政府”比作“自诩太阳的尼采”,奉行“送去主义”必将是夜郎自大,自取灭亡;(2)“磕头贺喜”和“讨饭做奖赏”这类行为是在乞丐身上才会有的,鲁迅先生把我们的子孙形容成乞丐的样子,在失去了土地资源主权的情况下,子孙只能向列强国家乞讨,可以看出一味地送去会导致我们的子孙无法在大国面前抬首挺胸,我们的国家也没有机会壮大富强。

5.提问:“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要求:细读七、八、九自然段,自主回答

明确:“拿来主义”的含义: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提问:作者批驳了哪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要求:小组讨论,共同填写表格。

明确: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继承大宅子就是继承文化遗产,作者批驳了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0

7.提问:作者在第一、二、三自然段的驳论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①举例论证。揭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

②类比论证。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做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就是妄自尊大。

③比喻论证。又以煤的储藏为例,磕头贺喜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送去”固然可以显示自己的“丰富”和“大度”,但其结果只会导致中国更加贫弱,在“破中”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8.提问:作者在第四、五自然段的立论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的人。

9.提问: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了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4)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明确:句一中“进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句二中“大度”本指人气量宽宏,能容人。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

句三种“摩登”本指时髦,合乎时兴样式。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句四中“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说烟枪和烟灯是旧文化中的精品,有揶揄的意味。

10.提问: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要求:集体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第一,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闭关主义”,现在我们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并指出其危害与结果,提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缺乏“拿来”的勇气和精神,从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二,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作者在揭示“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作类比。从全文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通过“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第三,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作者使用多个反语,使本文妙趣横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将“活人”与“古董”并举,说明其形式异而实质同,与此同时又誉之为“进步”,便成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讽刺色彩。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要求:对比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思考其与《拿来主义》中的“送去主义”有何不同?

明确:季羡林主张的“送去主义”是指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媚外卖国的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本文主旨是什么,尝试归纳总结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0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考试公告

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职位表

教师招聘报名时间

责任编辑:欣欣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教师招聘通用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教师招聘面试《芦花荡》说课稿教师招聘初中美术《单色版画》教案教师招聘高中美术《进入历史》教案教师招聘初中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说课稿教师招聘初中音乐面试教案+说课稿汇总教师招聘初中音乐《拉德茨基进行曲》说课稿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